第二届中国红茶品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湖北巴东圆满举办
1月5日,第二届中国红茶品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湖北巴东圆满举办。这次会议是全国红茶行业的会议,由正山小种(正山堂)、祁红(天之红)、滇红(中红凤庆)、川红(川红集团)、宜红(宜红股份)等中国红茶代表性企业共同举办,正山堂巴东红公司承办此次会议。
此次活动汇聚地方领导、行业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及正山堂经销商代表、骨干代表、消费者代表等嘉宾,共百余人参会。
品牌赋能,产业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茶叶是我国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近年来,中国红茶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份额从20年前不足1%增长到2023年的16%。然而,随着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一些关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原产地公共品牌的泛化透支以及原产地茶农劳动意识、技能和收入如何持续提升等问题尤为突出。
第二届中国红茶品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旨在汇聚行业、企业、政府及茶农代表等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原产地品牌保护与茶农增收的可持续路径,探寻实现原产地茶农、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助力中国红茶品牌建设。
研讨会上,中共巴东县委副书记沈浩然在致辞中肯定了正山堂与巴东县政府共同打造的巴东红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了巴东红茶产业兴起。本次活动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为广大产茶地区和茶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必将推动广大消费者喝到更多生态茶、绿色茶、健康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江用文在致辞中指出,当前茶产业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是产能过剩问题,第二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使茶叶企业的利润在不断下降,第三是茶叶生产方式还比较传统,绿色生态和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以科技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扩大消费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来发展茶叶全程机械化,降低成本;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茶叶安全问题,使茶叶真正成为生产茶、放心茶。茶叶未来第一要靠品质,第二要靠品牌,第三要靠品位。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陈爱平在致辞中表示,在三茶统筹指导下,我国茶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一是茶产业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二是推动茶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山堂通过构建骏眉中国红茶产业体系带动各大红茶产区的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2010年以来,正山堂把金骏眉工艺提高红茶品质和带动茶农增收的经验带到全国各省名优茶产区,逐步打造骏眉中国红茶产业体系。其中,湖北巴东、西藏察隅、湖南湘西等都是独具特色的产区,正山堂在促进当地茶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
研讨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西正山堂十八洞红茶业有限公司石佳、宁夏正山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金超、西藏察隅正山堂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智、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谭政分别作正山堂骏眉中国红茶产业体系产区案例专题分享。
随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卢福永在作《中国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与骏眉中国实践反思》主题报告中表示,红茶产业要高质量发展,一要坚持大力推进品牌化建设,二要坚持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三要坚持创新,四要坚持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致,五要坚持国际视野。
推进原产地保护,加强品牌建设
近年来,虽然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但仍有很多优质茶原料产地普遍缺乏影响力品牌,导致地方茶企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此外,以公共品牌打造的地方茶又容易出现假冒伪劣现象。因此,推进原产地保护,加强品牌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圆桌论坛上,各行业专家与学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贵州大学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人民网原总编辑余清楚从品牌传播推广角度分享如何提高品牌知名度,以推进品牌建设。他提到任何一个产品、一个企业都是从产品到品牌,再到名牌,正山堂企业的发展便是如此。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徐忠则从地方政府角度分享了区域品牌建设经验。
武夷山市副市长邱敏认为做好品牌建设与保护,第一立法保护是根本,第二是要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第三要严格执法,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与净化市场,第四要以行业自律为抓手,建立品牌保护协会等组织。
福建省茶业协会监事长徐庆生表示,红茶要高标准发展,一是要挖掘与整合独特的区域优势,第二要整合独有生产要素,以打造品牌独特性。中视金桥国际传媒集团首席运营官刘旭明从媒体视角出发,指出品牌传播内容的唯一性非常重要,要聚焦品牌传播的核心价值通过不同的平台去传播。最后,正山堂经销商代表马文俊从消费者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
提质增效,助农增收致富
茶叶种植是茶产业链的起点,关系着茶叶的品质与产量。作为最重要的产业链前端,保持品质稳定取决于地方政府、茶企与茶农多方通力协作,如何通过收益稳定增长以提高茶农积极性,各行业专家与学者建言献策,畅谈如何提升茶农积极性、参与度,保障茶叶的品质。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尹祎表示品牌保护第一要素是保障品质,第二是立法保护,保障茶叶种植、采摘与加工标准化生产。湖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王准从政府、茶企与茶农三方立场出发分享来他的宝贵观点。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友谊认为,第一我们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第二是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第三是加强茶产业体系建设;第四是充分开发利用茶资源。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强分享了三个关键词,一是品质,二是标准,三是效益。以标准体系建设支撑品牌品质的实现,通过利益共享提高茶农的积极性。
恩施州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恩施州茶产业协会秘书长胡兴明从服务体系层面出发,指出第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第二是要完善示范引导机制。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天之红)总经理李晓丹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分享技术护航、资金保障、销售无忧等方面的实践与经验。
加快品牌建设,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区域建设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动力。茶产业作为绿色富民产业,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特色产业,如何培育良好的品牌和龙头企业是发展地方茶产业链的重要措施,各行业专家与学者围绕茶产业、企业与区域发展分享了宝贵建议。
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绍文在分享中指出中国茶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大而不强,规模化、企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是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路径,龙头企业要联农带农,带动中国茶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区域经济。
武夷山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杨佑生表示,茶产业的发展促进品牌企业的发展,品牌企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更好得保护生态,保护好生态才能够产好茶,产好茶才能更好地促进品牌的建设。
紫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蔡英宏从紫阳县茶产业建设中总结分享了实践经验。巴东县政协党组成员宋良表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所以在提质增效茶产业的同时,要发展茶旅游,开发茶山、茶空间,助力农民增收,以茶文化、茶科技赋能产业发展,龙头企业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发拼搏和努力共享茶产业的产业力量。
四川省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宇分享了四川省政府层面对红茶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培育的经验。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霞凤则分享了实践案例说明企业、区域发展与茶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圆桌论坛结束后,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邓大才作茶与乡村振兴主旨报告。他指出,巴东红茶基地的建成,正是正山堂骏眉工艺技术与巴东顶尖资源、巴东战略性引导的有机结合,才有了誉满中国的高端红茶——巴东红。他将正山堂与巴东红的组合模式称为技术、资源的共生模式,两者相互共生,打造出了高端的产品、产业和品牌。
本次研讨会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与会嘉宾形成了多项共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尹祎上台宣读会议共识,发布倡议。
倡议内容
一、学习贯彻“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以茶文化为引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二、做好茶叶原产地保护与传承,打造具有较高附加值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红茶产业体系。
三、聚焦原产地建设,不透支原产地生态资源,防止原产地概念泛化,深化立足原产地的产业链各环节融合,稳定、持续提高茶农收入和技能水平。
四、坚持原产地,坚守正宗性,勇于创新,以全产业链建设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巴东红茶产业围绕“饮长江水,品巴东红”的品牌理念,发挥巴东茶文化历史记载没有断代的特殊优势,推动“巴东红”成为湖北乃至中国红茶的代表性品牌之一。
中红茶业(凤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霞凤,四川省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宇,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天之红)总经理李晓丹,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江志东,在倡议书上郑重签字,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秘境巴东原产地,乡村振兴民富足
同日下午,与会嘉宾前往巴东中村村生态茶园基地考察。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叶地方,作为骏眉中国产区之一,这里四季分明、温暖潮湿的气候,富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元素的酸性土壤,形成了茶叶生长的绝佳要素。
2019年,巴东县政府与正山堂开展地企合作,共同打造巴东红区域公用品牌,如今,正山堂巴东红已成为巴东代表性红茶品牌,在带动巴东红茶产业兴起的同时,也为当地茶农的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
此次研讨会在巴东举行,不仅为红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建议,也为巴东的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未来,正山堂将坚守“立中国标准,做世界品牌”的决心,积极探索实践“三茶”融合发展路径,携手各界伙伴,共同推动中国红茶品牌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红茶跨越式发展。